HI,下午好,新媒云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2-302
请扫码咨询

新媒易动态

NEWS CENTER

大部分社交的终点都是熟人社交

2021-01-12

目前微信和QQ基本上覆盖了全年龄段的熟人社交,所以其他社交产品希望找到机会,只能从弱关系社交和二级细领域找机会。

而在主要的产品领域,目前已均有产品覆盖,不乏巨头,且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,成败往往更依赖于运营。

新产品想要有所作为,必须要有极为亮眼的新玩法,才有可能从红海中抢到一批用户。


2. 产品路径:大部分社交的终点都是熟人社交

社交关系的维持好像逆水行舟,如果你不去维护,则很快就会倒退;如果你花心思经营,那么又很容易进阶。

所以一切弱关系社交产品的困局,都在于要么用户逐渐失去热情流失掉,要么用户的社交关系升级,成为了熟人,转向了微信。

这个问题在婚恋交友类产品中尤其严重,于是有些产品为了营收开始前置付费,但这似乎是自绝做大之路。

一般而言,平台不应该推动用户社交关系的升级;那么如何保持用户间社交关系的平衡,又不让用户流失,就成为一个难点——这需要核心产品逻辑的设计足够合理。

3. 马太效应:流量集中在明星人物

几乎所有的社群都面临一个问题——中心化。流量始终会趋向于集中在优质的内容输出者身上。

对于荷尔蒙社交,颜值高的用户必然更受青睐,而条件一般的用户无人问津;平台即便使用各种产品策略保障用户体验,最终还是收效甚微。

对于兴趣社区,KOL拥有最好的内容,最多的关注;而平台会推荐更优质的内容,这进一步导致了流量向头部用户聚集。

这就带来两个问题:如何给到普通用户正反馈、如何规避头部用户的流失——这都是难题。

4. 变现困难

目前社交领域的变现手段来来去去就这么几种,打赏、广告、会员费。

打赏这种形式,在兴趣社区体现为知识付费。但大部分兴趣社区并没有足够优质的内容吸引用户付费。

在直播领域,打赏带来的收入是可观的,但是这有赖于主播的质量;优秀主播总是向头部产品聚集,所以用户也会向头部产品聚集,那么创业产品的用户还剩下多少付费能力就很值得怀疑了。

而广告、会员费这两种形式,都严重依赖流量,新产品能从中获取的收益也非常有限。

四、机会在哪里

因为笔者几乎没有C端产品经验,故不作细致的方案讨论,仅提出一些方向的设想。

1. 社交+

打倒微信的绝不是下一个微信,这句话已经成为一个共识。

当前鉴于微信和QQ的优势实在巨大,任何人想要挑战它们在熟人社交、即时通讯领域的地位都是不可能的。

而传统的社交模式已经被各路大厂玩透了,所以想要创新,必须要交叉,“社交+”。

不直接做社交,而是提供其他的核心价值,并利用社交将这个价值最大化。

例如抖音,社交+短视频,利用社交把内容迅速传播开,提升产品影响力,并最终把用户的时间留在自己的产品上。

例如拼多多,社交+电商,利用社交裂变玩法,有效地打入下沉市场,深刻地建立了用户认知,拼多多的东西就是便宜。

2. 年轻人

中国互联网发展了二十多年,现在在网络上掌握话语权的更多是80后90后;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,不同年代的人,彼此之间往往很难相互理解。

在前一代人中吃香的产品,往往在后一代人心中未必吃香。为什么?

因为在前一代人心中成熟的产品,所有的规则都已经被牢牢把控住了,后一代人没有话语权。

所以后一代人倾向于直接掀桌子。

机会不存在于,把一个知名产品、知名品牌推广给年轻人。

机会存在于,完全创造一个新的模式、新的产品,并告诉年轻人:这是你们的地盘,这是属于你们的产品。

3. 游戏化

虽然第一部分,谈及社交定义的时候,谈到的六大需求中包含了“工具性”和“自我提升”两个偏理性的需求;但是我始终认为,社交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还是有赖于其对“感性需求”的满足。

现代人承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,背负着非常多的负面情绪,所以感性需求是持久且强烈的;而且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些需求谁能满足,如何满足。

所以社交领域里存在永恒的机会。

谈及感性需求,则不得不谈到两个字——体验。

相关推荐